近日,受暴雨影响,多家出版机构在涿州库房受灾严重。 “涿州多家图书库房被淹,近15天无法发货”等相关的话题频上热搜。 在人员基本安全转移之后,是否有保险等措施减少损失,成为行业的又一个关注点。
据业内人士估算,此次受灾造成的图书码洋(图书出版发行部门用于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的词语)损失或超过百亿元。而这些图书公司因为库房不达标等原因大都没有购买保险。
保险作为经济“减震器”和社会“稳定器”,尽管已为受灾地区提供了近百亿的保障,但没有保险覆盖的部分仍占大多数。
数据显示,全球保险业赔付的自然灾害损失占经济损失的40%左右,而我国保险业在自然灾害中的赔付比例平均仅为10%左右,尚有巨大提升空间。本次灾情中,保险报案多出现在车险领域,占目前报案数的比例超50%,这也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其他财产保障处于空白。
为何保险在巨额财产损失面前会缺席?
以涿州图书受灾为例,一位中型财险机构地区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,她所在的保险公司不会单独给图书提供投保服务,因为“水淹和火灾风险太高”。他们曾经接受过大型书店的投保,不过需要把书和楼、车等资产统一打包,且计算的图书价格为实洋价格,而非码洋价格。尽管做了打包处理,但承保也勉强打平。
“其实不是拒绝承保图书,我们遇到业务都是会报价的。”该负责人坦言,“书、造纸类,风险比较高,一出事容易全损,保险公司有相应的风险费率。这个费率高了,图书公司接受不了;费率低了,扰乱市场秩序,违背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。”
有保险经纪向界面新闻透露,在台风来临前刚好有仓储地在涿州的客户来询价,但后来因为价格原因没谈拢, “他们的仓库条件是达不到我们核保要求的,因此产生比较高承保条件,客户觉得太贵了。”
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向界面新闻表示,在这次图书受灾中,折射了投保方风险管理和投保意识比较弱,在计算经营成本时没有考虑风险成本,包括保险费用和仓库加固等费用。目前市场不认可保险公司这一套保障体系,那就需要双方在这样风险事件下进一步磨合。另有业内人士建议,可以保险公司可以形成共保体,分散承保风险。
与涿州图书保险困境类似的还有农险业。本次灾情中,因受灾地方投保了农业保险的同时政府财政也补贴了保费,地方农业保险覆盖面广,因此保险赔付较大。但对于承保方,农险也是个“进也不是,不进也不是”的领域,只能在承保亏损与放弃市场中徘徊,造成挑选业务、压赔等情况。
对于这种现象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教授向界面新闻表示,这其中的症结在于农险产品定价制度和机制不完善。“定价需要的数据采集很难,加之目前的定价模式‘公司定价+地方政府议价’,这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品定价并不公平合理。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,建议尽快启动《农业保险条例》的修订,同时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,免去公司的负担和地方政府的麻烦。